查看原文
其他

活教育 ︴一块小小菜地引发的蝴蝶效应......

乐山教育 2020-02-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四川教育杂志 Author 李益众


乐山教育乐山市教育局官方微信

情景诗朗诵《生物课堂启示录》

乐山一中学生宿舍背后,有一块100多平方米的菜地,一年四季绿油油的。课上或课后,生物教研组的老师带着学生到这里上课,整理土壤、播种施肥、观察记录……


生物教研组开辟的这块菜地,虽然面积很小,教育价值却很大。


乐山一中初创于1903年,建校之初确定的办学理念“教崇德智体,学通天地人”传承至今,体现了“文理兼通、全面发展”的思想。进入新世纪后,该校提出思想与道德、身体和心理、文明与修养、人际与团队、学术与学业五维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不把分数看得太重,不把学生管得太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是乐山一中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乐山一中校长周泉说,要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基于书本、跳出书本,办“活”高中教育。


            一块闲置土地:

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想平台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方法、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乐山一中副校长张佳1982年出生,是一位优秀的生物教师,曾在四川省高中生物教师优质课现场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张佳说,就生物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这些方面的素养,只在课堂内、书本中、习题里练就,显然不现实。在此背景下,“跳出书本、走出课堂,打造生态农场”的构想从生物教研组老师们的脑海里冒了出来。
乐山一中生物教研组组长陈冬梅说,最初,我们选址在实验楼楼顶平台。但考虑到蓄水、防涝及楼顶承重等诸多问题,不得不放弃。

随后,老师们发现了学生宿舍背后的一块闲置土地。在地面种植,不存在蓄水问题,排水也简单,成本更低。在宿舍附近,也便于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管理。


2018年4月,这片被学生命名为“常青园”的生态农场正式建成。根据高一班级数量,划分为13块,每块约8平方米。


生态农场的管理实行班级承包责任制,学生为主、教师协助。各班成立生态种植小组,推选组长,牵头负责各班所分地块的种植、看护、记录等工作。


开学初,同学们选择种植的品种与数量。每周,同学们至少去一次生态农场,开展除草、施肥等活动。各班的生物教师为本班的指导教师,结合生物学科教学对实践活动进行引导,帮助解决问题。


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出现严重的脱节。生态农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例,学习就不再枯燥无味了。


针对高一教材中的“遗传学知识”,生态农场种植了豌豆与玉米。学生不仅可现场区分豌豆的两性花与玉米的同株异花,还可具体操作“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中的杂交实验,甚至可以亲身体验豌豆的自花、闭花传粉,尝试进行人工授粉,深刻领悟先去雄、后套袋、再授粉等学科知识。

            一颗番茄坏果:

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2019年春末夏初,在番茄红果过程中,两个班的农场都出现了大量的坏果、落果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两个班的同学共同讨论,寻找答案。同学们购买相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咨询身边老农。


为找出病因,同学们选取坏果制作装片,在生物实验室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同学们发现大量霉菌菌丝。最终,两个班同学得出“由于连续大雨,使得番茄植株通风较差,大量霉菌繁殖,引起了大面积落果坏果”的结论。
经过讨论商议,同学们及时松土,保持良好的排水。去除所有坏果与落果,减少感染机会。最终,这些应对措施挽救了两个农场剩余的番茄。


生物教研组老师任海燕说,这种实践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更是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了,学生兴趣很浓,印象深刻。学生利用归纳、概括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撰写小论文并在全年级分享,锻炼了语言表达、理性思维等能力。


科学探究是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放的生态农场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各类生物学问题的良好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取得课堂实验的生物材料;根据现场资源,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提升团队意识。


为了倡导生态种植,同学们坚持使用有机肥,人工捉虫,利用储备雨水和废水浇灌。任海燕说:“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对农业科学的热爱,又能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张佳说,生物学是一门生命科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不能脱离与生命的直接接触。利用生态农场这一方小天地,让学生体验农耕之乐,感受生命之美,做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对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一片银杏树叶:

引发出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



每年秋天,当大部分银杏树已经衰老变黄的时候,乐山一中总有一两株银杏仍然苍翠欲滴,这引起了周天佑和陈琳洁两位同学的好奇。


通过观察,他们发现这两株银杏树枝的开角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通过查阅资料,他们了解到原来这一现象与银杏的雌雄异株有关。


但是,他们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带着疑惑去找生物老师徐梦。徐梦是四川农业大学的硕士,对此种植物表型背后的机制有所接触和了解,引导两位同学进一步探究“植物衰老机制的控制”。


2018年8月,在徐梦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周天佑和陈琳洁利用暑假前往四川农业大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验。


在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罗培高教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RT-PCR技术找到了在银杏叶片衰老过程中在雌雄单株叶片中差异表达的WRKY转录因子GbWRKY2。最后的实验数据表明,银杏WRKY转录因子GbWRKY2可能是调控银杏雌雄单株衰老的潜在靶基因。


整个实验历时一年多,两位同学先后去四川农业大学8次。谈起这项研究,周天佑同学脸上满是自豪。


他说: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科研是这么辛苦的一件事情。但是有机会走进四川农业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真的非常兴奋。

2019年3月,第三十四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展示活动在遂宁市举行。由于扎实的实验基础,两位同学的参赛项目“对银杏雌雄单株叶片衰老机制不同的机制探索”获得一等奖。


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各985、211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一项重要指标,每年有200多万青少年参加。今年,乐山一中学生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徐梦说,参加科技创新比赛,不仅展示了乐山一中优秀学子的科技创新成果,更是激发了创新热情,增强了实践能力,开拓了学科视野。

有的参赛项目体现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在这次大赛中,彭俊恒、雷昊、周士棣三位同学的参赛项目“电鳗仿生——电场水下物体探测模块”获得了二等奖。


谈及该作品,彭俊恒说:“在乐山一中,我们有更多在学习之余探索科学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够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和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做出这样一件作品,要特别感谢乐山一中的良好育人氛围!

            一朵小小睡莲:

反映出学习生活与教育评价的紧密联系


6月8日,高考第二天,乐山一中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条简短消息,引来千余名同学、教师和家长的阅读和点赞。这条消息的内容是:6月7日晚上,乐山一中校园水池里的睡莲悄然绽放!


原来,乐山一中校园内有一条长达百米的条形水池。喷水设备坏了之后,学校打算种植睡莲,美化校园。可是,由于花盆里的土壤很少、不够肥沃等原因,几番种下睡莲,均宣告失败。


睡莲为什么不能成活?2019届10班的李紫缘出于好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今年初,李紫缘采用一种新的种植方法,在水池里种下新一批睡莲。


李紫缘不是按照常规办法将睡莲直接种在淤泥里,而是将睡莲块根放在生根粉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与石块绑在一起,沉入水底。睡莲的块根轻触泥土,而又不没入其中,待其自然生长。


果然,李紫缘的实验成功了。“清宵带露凝成梦,朵朵阳光茎上妍!”为微信公众号撰写文章的熊红利老师说:“孩子们,你们的梦想,亦将如花盛放!


“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痼疾,造成了教育价值观的扭曲,背离了教育的初心。乐山一中的学生热爱生活,不拘泥于书本学习,能够像李紫缘这样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改造生活环境,这跟该校近年来着力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


乐山一中沿用多年的通知书侧重对学生成绩的反馈,对学生在校的各项表现不能直观呈现。从2016年开始,该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通知书进行了调整,更名为“乐山一中学生成长足迹”。


“成长足迹”由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自行填写,然后由班主任补充,从思想道德与文明修养、艺术修养、身体健康、实践力、创新力、领袖力、学习力等方面对学生一学期中的各项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


周泉说,相较于传统的通知书,“成长足迹”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有些学生的“成长足迹”很丰富,有些学生很苍白,这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反思,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善,也能引导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更加客观地评价孩子,发现孩子身上除学业成绩之外的闪光点。


            一个教研组:

折射出激活教师办活教育的基本经验


在这个科学知识迅速更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仅仅通过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已完全不能满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现实需要。


徐梦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尝试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阐释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美妙。


无人机技术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多用于军事、测绘、航空拍摄等方面。将无人机技术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提出无人机航拍和生物教学结合的一些具体操作思路,乐山一中的生物教师开创了先河。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1节的内容。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徐梦以无人机技术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渗透作用的本质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过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仔细理解透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根据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几个重要模型,自导自演了一出大戏——用无人机从空中向地面拍摄,可以明晰地看到同学们用身体和一些道具组成各细胞结构和重要物质,形象地表达了水分子进出细胞的过程和原理。

徐梦说,这节以无人机技术为载体的高三生物复习课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亲身参与了这一过程,相信即使毕业多年后,同学们仍会对这一知识记忆犹新。



乐山一中生物教研组由30多名教师组成,平均年龄不到35岁,是一支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队伍。学习和研讨,是这支队伍在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


乐山一中校长周泉介绍说,生物组教研氛围浓厚,积极学习钻研新的教学理念,及时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仅2018年,在四川省级及乐山市级论文评比中,生物教研组一共有10多篇论文获得奖励,获奖数量居全校之首。

乐山一中生物教研组长期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坚持相互开放听课的原则。老教师不吝指导,年轻教师虚心求教,相互之间听课、研讨,一大批年轻教师在良好的氛围中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近年来,在历次校级赛课中,均有生物组的青年教师斩获一等奖;参加市级赛课,生物组多位教师获一等奖;参加省级赛课,张佳、陈冬梅获得一等奖。在刚刚结束的乐山市教具制作大赛中,生物组教师一共有四项教具作品参赛,两项获一等奖,两项获二等奖。


办学116年来,乐山一中培养了四万多名学生。该校科技创新成绩突出,屡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建立40多个社团,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个性特长突出。教学改革深入推进,2016年至2019年,一本上线率、本科上线率均逐年攀升。


周泉说,实践证明,学习成绩的取得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撑。当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阳光的心理,学习成绩也就顺其自然地呈现出来了,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短评 
新时代活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

乐山一中生物教研组的老师们带领学生基于书本、跳出书本,摆脱习题的束缚,走进广阔的天地,把生物学科打造成了深受学生喜爱、生活气息浓郁、教学成绩突出的优势学科。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的目标应当包含五种: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且主张以园艺来培养农人的身手,以生物学来培养科学的头脑。


在乐山一中培养“学通天地人”的学生的实践中,生物教研组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探索,真正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不把学习局限在书本上,不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不把教育锁定在校园内,这样才算得上是活的教育、真的教育。


高中学校普遍面临升学压力,乐山一中也不例外。所以,该校生物教研组的教改探索更显得智慧有道、勇气可嘉,是新时代基层学校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的一个正面典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提供了一个鲜活案例。                     



 来源:《四川教育》 图片来自乐山一中

热门阅读
一个特殊的日子,乐山500多人为她集体庆生
乐山妹子何晓莉作为领队机女飞行员参加阅兵!《我和我的祖国》刷屏朋友圈...
陪孩子看完国庆大阅兵,这3句话一定要告诉他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乐山师生向祖国深情告白

五大活动!乐山市第三届中小学科技节开幕了



据说,

在看的人

都长得很好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